"穿越——曾成钢雕塑展"在瑞士圣·乌尔班雕塑公园开幕宇达承制了全部雕塑展览作品
2014年5月25日,"穿越——曾成钢雕塑展"在瑞士圣·乌尔班雕塑公园开幕。中国驻瑞士大使馆代表、瑞士联邦文化局局长、卢塞恩州副州长等嘉宾来到现场,并分别致辞。 曾成钢先生是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著名雕塑家。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中国文化也因此有了深刻的变化;作为一位当代雕塑艺术家,曾成钢必然要面对来自本土现实以及外来文化的各种挑战,也包括来自艺术的类型、观念、语言、形态乃至材料技法等等方面的挑战。这种挑战几乎伴随着曾成钢近30年的艺术实践,而他的全部艺术实践实际上就是回应挑战、和在不断地超越现实的同时超越自我。 曾成钢雕塑语言的背景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整个中国的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看,他的观念是穿越性的,从当下时间穿越到历史时间,从现实空间穿越到精神空间。从1990年开始,他的许多作品开始探索动物世界里的生命符号。在《精灵系列》里,他紧紧地抓住力量和运动这两种关键的意态,用神奇的线条和块面组合成形,使动物的身影浑然一体,如同从大自然深处浮现出来的精灵——它们或动态诡异、出没无间,或蛰伏欲跃、伺机待发,或王者霸气、巍然如山。在这里,他把中国古代雕塑追求简洁单纯的写意性语言和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表现性语言结合在一起,使他的作品出现了一种奇妙的混声风格,这种混声风格既有着抽象表现主义般的线条,也有着中国书法般的传统形态。曾成钢的雕塑语言中,线条是一种引领。他常通过线条的表现力来构筑作品的表情、形成作品的体量,也形成镂空的被称为"透雕"的形态。在中国古代雕塑与工艺技巧中,包括在中国的园林建筑中,"透雕"的手法是一种特色,通过线条与孔洞的组合,形成了多维的形体感受,延展了物象存在的空间,也增加了观赏的想象。曾成钢把这些传统的技法集中起来,融会贯通地注入到他的动物世界里,形成了独创性的语言和风格。 曾成钢先生的艺术生涯也是从艺术学府的基础训练开始的;并在学习艺术之初就遭遇到东西方文化剧烈交汇与碰撞的文化现象。就雕塑而言,在中国有着自己十分悠久的传统,这种传统历经五千年,成为一种以意象性、象征性为特征的雕塑文化形态,这种东方美学思想和东方美学的形式特征都一以贯之。进入20世纪后,西方艺术传入了中国,特别是一批前往欧洲和前苏联留学回来的中国雕塑家,将与中国传统雕塑迥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体系,作为中国雕塑教育的基础。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雕塑教育和教学将自己的传统当做陈旧的艺术形态,连同其文化基础一并遗忘甚至废弃。曾成钢在中国美术学院求学期间——这是在中国南方最重要的一所国立美术学院——他接受的雕塑教育大部分来自西方,尤其是以写实的、具象的造型为主的雕塑教育。 曾成钢活跃于中国的公共艺术领域,他的许多大型作品总是根据对环境和空间的理解,将自然的生命融入当代都市的公共空间,造就环境中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气息。这次展出的有他一件代表作《莲说》,他曾在中国南方城市学习与生活,对那里典型的水上植物莲荷情有独钟;他用不锈钢制作了大块的莲,并且营造了一泓清水,使自然植物的意态与自然生命的神态相映成趣,别有一种清凉的气息和优美的意蕴,体现出对生命的关切。 《大觉者》穿越时空,矗立在圣·乌尔班当代艺术博物馆门前,优雅的巴洛克建筑与青铜雕塑相互映衬。当金色的夕阳洒落到古铜色的先知身上,似乎有一种神性的光芒从内部升起,为古老的建筑增添一种奇妙的气象。 曾成钢于2010年获得德国北方艺术大奖,并于2012年在德国成功举办《穿越—曾成钢雕塑展》,该展是"中国文化年"的重要艺术活动,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雕塑家在海外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个人展览。次年受邀在丹麦以及汉堡等地继续展出并获得广泛好评。 此次展览瑞士主办方圣·乌尔班当代艺术博物馆坐落于风景优美的卢塞恩,毗邻地标建筑圣·乌尔班修道院,馆内历史建筑林立,极具巴洛克风格,艺术氛围浓郁。圣·乌尔班当代艺术博物馆藉由展览馆、雕塑园、驻馆艺术家创作交流项目等平台,致力于推动当代艺术的国际合作与良性发展。 据悉,展览将延续至2015年10月。 | |